藤校女生也难逃性侵,留学生该如何应对校园性犯罪?

藤校女生也难逃性侵,留学生该如何应对校园性犯罪?


来源:家长学院  文章作者:佚名

  如何在美国大学预防和应对性侵?
  性侵(Sexual assault)是美国大学校园常见的犯罪行为,而且经常没有被报告至学校或警方。任何非自愿的性活动,从未经同意的触摸到强奸,均属性侵范畴。酗酒和嗑药在校园性侵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如果万一被性侵,首先请认识到这不是你的过错,你并非孤立无援,你可以寻求帮助。
  性侵怎么会如此常见?在美国大学,女生遭遇性侵非常普遍,任何年龄、种族或族裔都不例外。每五个女生中就有一位曾经历性犯罪。研究显示,学生在其大学生涯的前一两个学期的开始阶段最可能被性侵。所有学生群体中,具有同性恋倾向的女生遭遇性侵的可能性最大,超过异性恋女生。
  为什么性侵如此普遍?大学校园发生性侵非常普遍,18-24岁的女生成为最大受害者群体。接受联邦资金资助的高等院校必须向公众报告性侵事件。
  酒精和毒品
  校园性侵与酒精和毒品密不可分。一项研究显示,15%年轻女生曾在大一时在无意识状态时被强奸。处于无意识状态意味着女生对周围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因此没有办法对性行为表示赞同或拒绝。很多学生在大学期间首次接触酒精或毒品,而过量饮酒或吸食致幻毒品将令人丧失感知身边事态的能力。
  报案
  每五位遭遇性侵的女生仅有一位向警方报案。将性侵遭遇告知陌生者令人难以启齿,不过及时报案能够阻止罪犯伤害其他人,还可以让自己重振旗鼓。报案也促使学校管理人员做出安排,避免施暴者与受害女生进行接触。
  同侪压力
  大学生往往与同龄人一起住在校园宿舍,而不是和父母或其他更年长的成年人共同生活。大学生可能因为同侪压力而参与酗酒、吸毒、爬梯或让自己感觉不适的性生活等社交活动。因交际认可所迫参与任何非自愿的性活动属于性胁迫。
  一些有助于使自己在校园内更安全的事项你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使自己在与他人相处时更安全,并帮助他人远离潜在的施暴者。
  在深入了解一个人之前,不要与其单独相处在大学校园,你经常会认识各种同学,结交新的朋友。但不要指望你刚认识的人来保证自己的安全。邀朋友一起参加聚会一起到达、到场互相确认、一起离开。让所有人都知道你这个晚上的安排。首次约会或与新朋友见面选择公共场所遵从自己内心的直觉大多数被性侵的女生认识性侵者。如果你发现直接与某个无法信任的人单独相处,尽快离开。如果你由于任何原因感觉不自在,尽快离开。自我感觉是否安全非常重要。留意酒精或药物的摄入量研究显示半数受害者被性侵时处于醉酒状态。当然饮酒并不会使性侵成为你的过错,但是喝酒或嗑药会导致你无法意识到自己身边发生了什么事情。不要让饮料离开自己的视线某些不怀好意的人可能趁你不备在饮料里放入酒精或毒品。及时求助如果你没有喝酒就感觉喝醉或者酒精的影响比平时更为强烈,这可能是由于你的饮料中被投入约会强奸毒品所致。这种毒品无色无味,能够让你昏倒后对身边发生的事情浑然无知。注意身边动静尤其是当你一个人步行时,不要打电话或用耳机听音乐。当你在校园行走时,要知道自己身处哪个区域。晚上要待在有灯光的地方,或者请求朋友或校园保安陪你同行。了解资源你得知道从何处获取自己需要的资源。请了解性侵中心、校园警署、以及健康中心的位置。找到校园紧急求助电话,并将号码存入自己手机备用。准备回家的计划如果你打算使用一个拼车的APP应用,确保手机电量充足。考虑带上信用卡或现金作为一个打出租车回家的备选方案。如果在学校里被性侵,应该怎么做?万一被性侵,无论当时情形如何,都不是你的错。如果情况危急,请拨打911。如果已经摆脱险境,也应该拨打911尽快向警方报案!
  如果案件发生在校园内,或者伤害你的人是学生,你也可以向学校当局报告,以获取额外的支持。学校有义务向你提供帮助继续完成学业。以下选项可以让你在校园里更具安全感,例如要求更改课表、更换宿舍或申请隔离令。接受联邦资助的学校还可能提供其他形式的支持,例如在你需要的时候提供心理咨询或疏导。
  校园性侵的后果有哪些?遭遇性侵的女生可能面临包括抑郁、焦虑和创伤应激障碍在内的健康问题。但她们也可能在报告遇袭或从学校获取应有的帮助时遭遇困难。受害女生可能时常在课堂、宿舍或校园的其他地方与伤害她们的人不期而遇,这让她们更加难以从伤害中恢复过来。
  一项研究发现,留在校园的强奸幸存者中,近三分之一会有学业问题,超过五分之一考虑离开学校。如果你遭遇性侵,要知道你并非孤立无援。你可以找到学校当局并向其求助。如果你在校园里被侵犯,学校有义务向你提供帮助。

|<< << < 1 2 3 4 > >> >>|


·上一篇文章:印度校园霸凌多可怕?150名医科学生被迫剃光头!
·下一篇文章:开学第一天,国外中小学生是怎么过的?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www.dezperado.com//www.dezperado.com/news/world/198225465676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