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的十六字校训为何被腰斩

清华大学的十六字校训为何被腰斩


来源:网络  文章作者:佚名


  
   三
  
   如今,对大学的批判正日益成为一种潮流,对大学的结构和风气进行全面反省,也成为一种广泛的呼声,这时候,将今日的中国大学置于横向和纵向的坐标中考量是必要的。
  
   的确,无论是将当下中国的大学放入历史序列中进行纵向考量,还是放眼世界将它作横向比较,结果都是沮丧的。
  
   我们自己曾经有过辉煌的大学精神,但如今失去了它;我们可以洞察国外优秀大学的精良和完善,却仍然无法企及。
  
   用“纵向”和“横向”这两把标尺,轻易就可丈量出今日中国大学之颓丧。
  
   前者以蔡元培、胡适等教育家为标帜,曾为当时乃至今日之中国,构建出气度、风骨以及人文精神——这种精神使大学获得声誉,并在一个政治和军事上略显灰暗的年代,融入几代人的精神血脉,规束民众道德,催生出文化繁华;后者,许多世界名校,则标示着大学的构制之善和风气之谨严。
  
   在这个坐标之内评判中国今日之大学,不难发现,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改革,我们已经失去如此之多,距离好大学却仍然遥远。中国的大学失去了独立、自由之精神。
  
   历史上,这种独立,部分靠行政系统对大学和知识分子的敬重,部分靠大学校长的骨气乃至勇气获得;在某些更优越的教育系统中,这种独立则更多依赖于精心设计的教育体制来获得。但如今,大学正日益成为附庸,校长们对官员而不是对学生负责──他们自己也更像官员而不是教育家。
  
   中国的教授正丢失风骨,他们更多的是唯唯诺诺而不是据理力争,他们为职称和经费奔忙,而不是致力于传承知识和人格。那些希望传承旧日传统的教授陷入困境,他们要么不得不随波逐流,要么被边缘化。
  
   大学曾经引以为傲的严谨风气和多元思潮,也在慢慢凋零。吊诡的是,一方面,我们正在放弃学术的标准,以抄袭为代表的学术体系崩坏,已经损害了整个国家的名誉;另一方面,大学却正在有意或无意地用僵硬的价值观捆缚学生,使曾经多元和宽容的大学文化,几乎荡然无存。
  
   四
  
   如果一个国家的大学功利化、庸俗化,它培养出来的学生也难有高贵之心。
  
   要荡涤大学里的功利思想,坚守独立精神,需要从社会环境的层面着手培育。若社会功利思维不淡化,“大学精神”最终也是无源之水。
  
   天津大学校长龚克坦言:“目前社会上有一个很清楚的官僚体系,高校里若没有明确的行政级别,就不知道该和谁对话,找不到省里的主要负责人,甚至连厅局长都可能不愿见没有行政级别的教授,令你事难办。”
  
   龚克所言“行政化、功利化”不难淡化,但是,学校纵然“淡化”了,那些局长们却总抱着“以官论英雄”的思维不丢,又有何用?!
  
   我们并非不知道好大学是什麽样子。我们可以回溯历史,发现自己曾经处于何等高度;也可以环顾世界,思慕他人的优秀质地,并在这个基础上,深刻地洞察今日大学之失。

|<< << < 1 2 > >> >>|


·上一篇文章:中国目前被关注的九个教学模式
·下一篇文章:“慈母多败儿”以爱的名义培养犯罪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www.dezperado.com//www.dezperado.com/news/sikao/1351218365971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