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大学生毕业一年后缘何57万失业
来源:网络 文章作者:熊丙奇
教育数据公司麦可思最新发布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在2011年毕业的大学生里,有将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而这当中10多万人选择“啃老”;即使工作一年的人,对工作的满意率也只有47%。 我国教育部门和学校近年来十分重视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但由教育部门、学校统计和公布的就业率主要有两项,一是初次就业率(统计截止时间为每年6月31日当年毕业生离校前),另一项是毕业半年就业率(统计截止时间为当年12月31日)。而且,教育部门和学校更关注的是初次就业率。 麦可思从2011年起,开始启动对大学毕业生的中长期就业情况调查,这是很有意义的工作。在国外,专业机构统计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基本上是毕业一年后、三年后以及五年后的就业情况,这可反映出该校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和职业发展情况。 简单地以初次就业率来评价一所学校的学生就业情况以至教育质量,非但不利于大学生就业,而且,会导致大学办学急功近利。首先,为了提高就业率,大学会利用学生“毕业关”做文章,诸如,要求学生拿就业协议书来换毕业证书,虽然教育部曾多次强调禁止学校这种违规做法,但还是不时传出有学校“要求学生就业”。近年来,围绕大学生就业率,不少大学被曝光存在弄虚作假,为就业率“注水”的问题。 其次,学校为在毕业离校时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纷纷提出“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这一观念曾在很长一段时间中被认为十分务实——饭碗问题不解决,何谈事业发展?可是,这一定程度提高了初次就业率,却把问题抛给大学生和社会,带来大学生择业的盲目,缺乏长远的职业发展规划,以及上岗之后普遍对工作不满意,开始“一边工作,一边找工作”。 麦可思的调查显示,2011届全国大学毕业生中,六成认为目前的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有34%毕业半年内发生过离职(也称“早跳族”),其中本科为24%,高职高专为44%。由社会专业机构独立调查。只有关注毕业生毕业之后的就业情况,才会一定程度改变大学急功近利的办学。 一方面,大学会把关注毕业生就业,延续到毕业之后,而不是一离开学校,就变得和学校无关。在国外大学,校友工作是学校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学校不但通过校友网络为学校募集办学资金,还通过网络帮助校友成长。大学从中受益匪浅,像哈佛大学高达48%的校友就是这样来的。事实上,校友捐赠率,才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 另一方面,大学将摆脱功利的办学定位,重新思考怎样办出学校的特色,培养高素质的学生,而不是一心想着提高初次就业率,这恰恰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当然,取消由育部门发布初次就业率,本就是转变教育管理方式的一方面,即淡化行政评价,实行专业评价和社会评价,同时赋予学校办学自主权。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部分网站进行的民意调查也显示,55.6%的受访者确认身边普遍存在“跳早族”,其中10.8%的人认为“非常多”,仅有0.8%的人觉得“非常少”。 再次,为提高就业率,不少大学最后一学年为学生择业、实习让路,变为“就业年”,这直接导致大学教育严重缩水,也让所有大学都变为“职业培训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应用本科和高职高专,应该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而实行精英教育的大学,却应该坚持能力导向,对于这些大学,合理的大学教育与职业发展的关系是,本科阶段培养学生宽厚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再通过研究生教育(专业学位)、用人单位和社会完成职业化过程。不然,大学人才培养质量,就无法满足社会创新发展的需求。 57万大学毕业生毕业一年失业,这值得教育部门和学校反思。笔者建议,我国应该取消初次就业率统计,改为统计毕业一年、三年的就业情况,而且,就业率不应由学校自行统计上报教育部门发布,而应该由社会专业机构独立调查。只有关注毕业生毕业之后的就业情况,才会一定程度改变大学急功近利的办学。 一方面,大学会把关注毕业生就业,延续到毕业之后,而不是一离开学校,就变得和学校无关。在国外大学,校友工作是学校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学校不但通过校友网络为学校募集办学资金,还通过网络帮助校友成长。大学从中受益匪浅,像哈佛大学高达48%的校友就是这样来的。事实上,校友捐赠率,才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 另一方面,大学将摆脱功利的办学定位,重新思考怎样办出学校的特色,培养高素质的学生,而不是一心想着提高初次就业率,这恰恰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当然,取消由育部门发布初次就业率,本就是转变教育管理方式的一方面,即淡化行政评价,实行专业评价和社会评价,同时赋予学校办学自主权。
·上一篇文章:改个简历,也需教授绝食抗议?
·下一篇文章:“慈母多败儿”以爱的名义培养犯罪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www.dezperado.com//www.dezperado.com/news/sikao/121161073238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