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部分中国高校“大师”的分布及数量
来源:网络 文章作者:郑若玲
9月,又是一年开学始。每年此时,无数历经高考磨难与“洗礼”的胜出者,陆续迈入各类高校,开启人生新征程。所入大学,或心仪向往,或勉强接受,无论如何,大学都是一个与以往十余载求学的中小学所完全不同的特殊“场域”,是一个为社会所包围的“象牙之塔”。
相较于中小学及其他各种社会教辅培训机构或组织,大学散发着其独特的魅力。大学的魅力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呢?编者采访了不少大学知名教授、学者后,他们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即大学的魅力包括了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创新等多方面因素。为了全方位详细地为大家解读大学魅力构成的要素,编者特别邀请到了国内著名大学的教授、学者做客本栏目,分期分专题为大家一一展现大学的魅力。
本期,厦门大学著名教授郑若玲将从“大学的魅力在于大师”的角度为大家展开生动的解读,希望她的解读能够为正在高三的您带去启发和引领。在文章的末尾,编者特意为大家选取了五个不同的角度,详细展示了国内高校中的“大师”分布状况,敬请留意。
大学魅力展示之——大师
郑若玲
(作者简介:郑若玲,江西人,现任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并兼任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民国著名教育家、被誉为清华大学“终身校长”与百年清华史上“四大哲人”之一的梅贻琦先生,早在1931年12月2日的就职演讲中便道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一振聋发聩的教育名言。时至今日,这一论断仍深为世人所推崇。
事实上,提出“大师论”的梅贻琦先生本人即是一位学严品高的大师。梅先生自幼饱读诗书,是天津南开学堂首届学生、南开学校系统创办人张伯苓先生的得意门生,也是清华招考的首批留美公费生。1914年自美国著名科技大学伍斯特理工学院毕业回国后,即到清华担任教学和教务长等多种职务。1931年起担任清华大学校长,直至1962年病逝台湾。民国时期的清华大学素有“驱逐校长”的传统,梅先生却能稳居校职达31年之久,成为国立大学任期最长的校长。这一历史记录之创造,别无他因,在于梅先生乃“中西合璧真君子”也。
执掌清华后,梅先生便遵照其“大师论”,千方百计广揽英才,一时间,清华园大师云集,赵元任、陈寅恪、潘光旦、吴宓、金岳霖、朱自清、俞平伯、叶企孙、梁思成、叶公超、华罗庚、钱伟长、费孝通、王力等各领域之翘楚,均在梅先生掌校期间执教于斯。大师的最大特点是人格独立、思想自由、知识丰富、文理皆通,其时,清华奉行陈寅恪先生在王国维纪念碑中所撰“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之办学原则,施行“中西兼容、文理渗透、古今贯通”的通才教育,致清华园钟灵毓秀、精英辈出,开创出清华历史上的“黄金时代”。正是梅先生的雍容揖让、清正不苟、求真务实与执着坚持,奠定了清华的校格,使清华建校不到30年便蜚声海内外,也才有了今日之水木清华。诸多大师的存在,正是清华园散发出独特精神魅力之源头。
海内外任何一所大学之魅力,无一不因其拥有一批在学问、学品、思想、人格上有魅力的大师。梅贻琦、陈寅恪等大师之于清华,蔡元培、胡适等大师之于北大,张伯苓、陈省身等大师之于南开,竺可桢、钱三强等大师之于浙大,林文庆、萨本栋等大师之于厦大……便是对“大学的魅力在于大师”论断绝佳的例证。时至当代,国内许多著名大学为莘莘学子所追慕与推崇,仍因有一批才高八斗、品学双馨的著名专家学者,如季羡林之于北大、启功之于北师大、程千帆之于南大、刘道玉之于武大、杨叔子之于华中科大、王元化之于华东师大、谢希德之于复旦、易中天之于厦大……
有缘与大师、著名学者身处一校、亲沐其教是一种福气。大师或著名学者,常能以其渊博的学识、开阔的眼界、睿智的思想、宽广的胸怀,影响一代代或受业其门或私淑其下的学子们。如:在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北大,正式注册的学生自然常可沐浴名师“春风化雨”之教导,许多游学者、考试族或周边高校的学生,也会在所倾慕的学者课堂上旁听“蹭课”、各有收获;在秉承“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厦大,抗战前夕临危受命担任校长的萨本栋先生,不仅科技成就享誉海外,而且在教学上“身先士卒”、病榻授课,工作上严于律己、廉洁奉公,抗战八年厦大内迁长汀,虽惨淡经营,得蒙萨公披荆斩棘、呕心沥血、竭诚奉献、以身垂范,学子们无不为之感泣,使长汀时期的厦大形成了勤奋、朴实、严谨、和睦的好风气,校务蒸蒸日上,学生业绩斐然,成为“南方之强”;今天的厦大,则不乏“学术超男”易中天教授的“乙醚”,许多学生正是仰慕易教授之盛名而报考厦大,每每有与易教授近距离接触的机会,总会兴奋激扬,不少学生的学术兴趣与认知也因此改变,而易教授也不负学子热望,每年给新生开设讲座,给本已富有魅力的厦大增色不少,也因此吸引了更多优秀生源。
不过,因无缘与大师同处一期而间受其教,又何尝不是福气?大师已矣,精神永存。大师的精神与学术影响,往往与学校的历史积淀及学术基础熔于一冶,锻造出学校独特的气质、魅力、文化与学术底蕴。学子们浸润其间,耳濡目染,受教于无形,大师之精神得以薪尽火传、大师之学脉得以延续承继、大学之魅力也因此长久葆存。
当然,大师魅力不是仅仅存在于著名大学之中。任何一所大学,都有其独特的历史、精神与校园文化,也各有不同领域、专长、品质的学者专家。广义的“大师”,并不仅限于有杰出学术研究或卓著社会贡献者,许多平凡的大学教师,以其敬业的精神、认真的态度、高尚的品德、端正的学风,默默深耕于教书育人岗位,做出的业绩看似无名无利,实则崇高非凡。正如“魅力”或“美丽”不仅仅存在于伟人或明星身上,“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洗脚妹”刘丽、“最美婆婆”陈贤妹、“最美的哥”李泽勇……他们都是在最平凡的岗位上工作的最平凡的人,可谁能否认他们的行为之伟大、美德之崇高?
值得一提的是,梅贻琦先生不仅有广为人知的“大师论”,还有一个富有教育智慧的“从游论”:“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从游论”包含的思想有三:其一,教育的价值不仅在于知识技能的传递,而且甚至更重要的在于为学生的品性修养、意志锤炼与情绪养成等营造氛围、树立榜样,即“身教重于言教”;其二,学校良好氛围对于人才培养与熏陶之重要性;其三,教师学识与人品即“经师”与“人师”的和谐统一、师生之间的亲密无间,对学生具有重要影响。可见,梅先生的“从游论”是对孔子的“身教胜于言教”以及韩愈的“传道、授业、解惑”优良师道传统的继承与光大。大师之于大学的价值,正在于使大学教育终达“不求而至,不为而成”之效果。
欧洲中世纪的大学,是与世俗几乎隔绝的“象牙之塔”。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作为学术的发源地与人力资本的“源泉”,正逐步走向社会中心,也越来越像是社会的缩影。身处其间的大学生们,受到外部形形色色、良莠不齐的因素影响与冲击,大师,或许已不再是他们唯一“从游”的对象。然而,校园外的喧嚣与纷扰,恰恰反衬出校园内的宁静与单纯,“从游论”也越发显得可贵。作为传授与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大学永远是大学,在某些方面,如遵循现实世界易于淡忘或难以遵循的伦理、欣赏“纯研究”等,大学不仅仍是也必须成为“象牙之塔”。而这一切,靠的便是坚守学问、人师世范的大师们。
我想,外面的世界再精彩,也取代不了大学与大师的经典魅力。
看完前面厦门大学郑若玲教授的一番讲解后,想必大家对大学里的大师充满着无限的遐想和期待,为了方便大家更好地了解当下国内高校中的“大师”分布状况,编者选取了五个不同的角度来展现部分中国高校的“大师”分布情况。需要说明的是这五大标准是目前为学界和高校普遍认可的。希望大家能管中窥豹,为自己了解高校的“大师”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
“大师”有多少?
——探秘部分中国高校“大师”的分布及数量
数据整理、制表 舒迅
国内部分高校师资力量按类分布统计表
项目名称 大学名称 | 两院院士数量 | 国家“千人计划①”学者数量 | “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②数量 | “长江计划”③特聘、讲座教授数量 | 国家级教学名师④数量 |
北京大学 | 71 | 61 | 29 | 95 | 16 |
清华大学 | 74 | 55 | 28 | 152 | 15 |
浙江大学 | 27 | 48 | 20 | 81 | 10 |
复旦大学 | 35 | 8 | 24 | 92 | 7 |
中国人民大学 | ※ | 7 | 1 | 11 | 6 |
上海交通大学 | 35 | 49 | 24 | 95 | 7 |
西安交通大学 | 21 | 26 | 22 | 38 | 6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33 | 13 | 15 | 38 | 9 |
南京大学 | 33 | 20 | 24 | 77 | 9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33 | 22 | 18 | 30 | 6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17 | 10 | 18 | 36 | 3 |
华中科技大学 | 11 | 27 | 13 | 66 | 9 |
天津大学 | 14 | 20 | 8 | 33 | 7 |
南开大学 | 10 | 19 | 7 | 45 | 8 |
中国农业大学 | 12 | 3 | 9 | 16 | 2 |
武汉大学 | 16 | 7 | 15 | 46 | 15 |
四川大学 | 13 | 29 | 7 | 31 | 12 |
厦门大学 | 23 | 30 | 6 | 28 | 6 |
东南大学 | 11 | 17 | 7 | 30 | 6 |
吉林大学 | 9 | 6 | 3 | 28 | 10 |
大连理工大学 | 9 | 8 | 5 | 27 | 4 |
北京理工大学 | 9 | 11 | 5 | 22 | 4 |
北京科技大学 | 7 | 7 | 3 | 15 | 2 |
东北大学 | 5 | 2 | 2 | 16 | 2 |
同济大学 | 13 | 18 | 7 | 21 | 5 |
重庆大学 | 4 | 7 | 4 | 19 | 4 |
中山大学 | 13 | 9 | 8 | 36 | 9 |
山东大学 | 7 | 16 | 9 | 33 | 9 |
西北工业大学 | 19 | 7 | 6 | 17 | 4 |
湖南大学 | 4 | 12 | 5 | 21 | 4 |
西南交通大学 | 11 | 5 | 1 | 9 | 6 |
南京理工大学 | 5 | 4 | 3 | 6 | 3 |
中国海洋大学 | 8 | 3 | 6 | 15 | 1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9 | 4 | 6 | 11 | 3 |
北京交通大学 | 7 | 2 | 3 | 9 | 4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9 | 2 | 5 | 3 | 1 |
武汉理工大学 | 2 | 9 | 2 | 8 | 3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2 | 6 | 3 | 10 | 4 |
北京林业大学 | 4 | 1 | 1 | 4 | ※ |
南京农业大学 | 2 | 2 | 1 | 2 | 2 |
西北大学 | 3 | 1 | 2 | 3 | 4 |
河海大学 | 2 | 6 | 4 | 5 | 3 |
江南大学 | 1 | 8 | 1 | 6 | ※ |
苏州大学 | 4 | 14 | 1 | 4 | ※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2 | 7 | 1 | 3 | 2 |
海南大学 | 1 | 3 | 1 | ※ | 2 |
贵州大学 | 1 | 5 | 1 | 1 | ※ |
西藏大学 | ※ | ※ | ※ | 1 | 1 |
备注:上述表中高校的排列顺序为随机,表中所有数据来源于各高校的官方网站和教育部官网,数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随着各方情况的不断变化,最新数据敬请参考具体院校的官方网站,本次数据仅供参考。标“—”表示尚未搜集到该栏的数据。标“※”表示该栏数据为0。数量单位:名。
①
国家“千人计划”学者:2008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意见》提出,要凝聚共识,充分调动各地各部门的积极性,建立高效工作机制,在中央、国家有关部门、地方分层次组织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
② “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简称973计划),旨在解决国家战略需求中的重大科学问题,以及对人类认识世界将会起到重要作用的科学前沿问题。入选973项目本身就是高校基础科学研究实力和潜力的体现,“973项目首席科学家”的数量反映了各高校的科研实力和发展前景的是否广阔。
③
“长江计划”③特聘、讲座教授: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延揽海内外中青年学界精英,培养造就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带动国家重点建设学科赶超或保持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务委员、时任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同志的亲自主持下,1998年8月,教育部和李嘉诚基金会共同启动实施了“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包括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岗位制度和长江学者成就奖。
④
国家级教学名师:它是“国家级教学名师奖”的简称,为了表彰既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又能长期从事基础课教学工作,注重教学改革与实践,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授,进而推动教授上讲台,全面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从2003年起至今,教育部已组织了六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的评选工作,每届全国只评选出100名教师。
·上一篇文章:全国百所一流中学集合
·下一篇文章:斯坦福在线中学Stanford Online High School全面介绍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www.dezperado.com//www.dezperado.com/news/mingxia/121113104757179.htm
相关内容
张天宇 |
佚名 |
佚名 |
钱雪儿 |
佚名 |
施雨岑 |
佚名 |
王晶等 |
施雨岑 |
佚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