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真实的家委会,真的有那么疯狂吗?

揭秘真实的家委会,真的有那么疯狂吗?


来源:家长学院  文章作者:王晶等

  央广网北京11月11日消息(记者王晶 刘一荻)个个皆出身名校,人人身怀权柄,上海某小学为竞选家委会甚至扬言要砸停茅台股票。近日,“家委会”的江湖, 可谓惊涛骇浪,将成人社会你输我赢的丛林法则强行拉入学校,但事实果真全部如此?

  记者历时多日调查多家中小学校、幼儿园,看到的现实情况却更加多元化。在记者与北京市海淀区万泉小学六年级某班家委会会长申郁近三个小时的交谈中,他坦言,关于家委会风波中涌现的种种现象,好的也罢,坏的也罢,原因无非有三个:为了孩子,孩子,还是孩子。

  

  山东省济南高新区实验中学首届家长委员会成立。

  家委会的“多面镜”

  每单数周的上午7点半,32岁的张丽萍都会准时出现在山东德州开发区某小学门口执勤,穿着马甲,佩戴红袖章,目光紧盯着陆续入校的孩子们,维持交通秩序。她不是该校老师,也不是志愿者,而是山东省德州市某机关单位干部、二年级某班一位9岁孩子的家长。

  45分钟后,等所有孩子离开、安全进入校园,张丽萍还要从市里赶往下面的县城打卡上班。这是她刚刚加入由7个人组成的家委会不久执行的第一个任务:家长义务护卫队。

  一天在外8小时,她仅通过手机不断闪烁的家长微信群,便能知晓相隔两地的孩子在校学习状态。当然,上海某家委会竞选的“名利秀”也早在家长群里传开了。

  “可能我们中小城市的教育资源相对均衡,没有新闻中描述地那么功利,我觉得那是个案,订卷子、上保险、组织活动这些日常的小事儿,老师都会提前问家委会意见,再由家委会和各位家长沟通协商……”

  张丽萍也许只是全国千万个家委会成员中的缩影,但并非全部。如今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与张丽萍所处年代不同,家长的身影出现频率较高。但手伸得长短,她也没法界定。“辛苦点不怕,最怕个别刷存在感的家长,一旦掺杂了别的东西,就肯定变味儿。”

  但连任6年家委会会长的申郁觉得,只要给孩子带来乐趣就行了,家委会成立的初衷就是一切为了孩子。与远隔300余公里的山东不同,北京这个由5人组成的家委会成员已成立6年,且从未换届。他们会经常组织孩子假日包饺子、办时装秀,每两周还会举办一次家长课堂。开始是由每位家长结合各自擅长的领域,精心准备PPT,讲折纸、讲历史……申郁记得,自己首次开讲的主题是教孩子如何理财。为此,他准备了有足足半个月。

  后来,家长课堂的主角慢慢地变为孩子。在申郁看来,这个由家委会组织的家长课堂益处很多,但最关键的是建立起老师、孩子、家长之间的桥梁。“一旦一方有失平衡,很多东西即使有制度支撑也没用。”申郁在接受采访时反复强调,给孩子的童年留下美好回忆是用钱、名利换不来的。”

  但家委会的这趟水,也并非像申郁、张丽萍想象得那样清澈见底。

  送礼、炫富、攀比……早已无所不在,有时甚至直接蔓延至家委会。距离北京不远的河北某初中家长李强,每天都会关注家长群里的动态,有时和孩子相关的内容也会回复几句。

  不过,在前两个月,他发现家委会成员多次在群里谈论教师节给老师送礼的事儿,见老师没回应,成员们却讨论得越发热闹,“有的竟然提议送名包”。

  有些家长一开始没回应,可到后来也接连议论起来……最后,这场闹剧以多位家长的退群反抗而被迫停止。但类似这样的事儿,发生过不止一次,还有部分家长借助班级活动,和其中地位显赫的家委会成员套近乎、拉业务……

  李强觉得,“你看不惯,但你也管不了,管好自己孩子就行了。”

  

  一位家委会成员在吃饭间隙,打开电脑为孩子们的活动做准备

  “每个家长心里该有杆秤 即使官居高位也是家长”

  众说纷纭,家委会这块江湖版图,孰是孰非,归根结底还是要回归到家长、老师、学校三者之间的关系上。有人说,三者之间就好比医患关系,一位来自广东网名为“悠悠爱擎天柱”说,有的妈妈真是不容易,孩子成绩不好,又想当班干部,自己想跻身家委会,只好在家长群里努力当第一个回应老师消息的人。

  “可惜大部分家长都不怎么发言,就那几个妈妈天天‘收到’‘谢谢’”,但这仅仅凸显了家委会浅层面的问题。

  可申郁还是根本没法理解,家委会竟被如此妖魔化、功利化。昨天夜里11点半,他给记者连续发了8条语音,其实都在传递一个信息:家委会所做的一切一定是为了孩子,出现不同意见时,也要起到润滑作用。

  那么,到底何为家委会?2012年3月,教育部出台《教育部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家委会是“支持和监督学校做好教育工作的群众性自治组织”,竞选者的首要素质,应当是关心学生群体的教育。

  但也有许多人私下琢磨,家委会带给他们孩子的“好处”。

  “其实家委会的工作也很辛苦,但并不代表老师一定会对家委的孩子有更多关注。” 从教三十几年的北京市朝阳区劲松第二幼儿园园长李国霞向记者坦言。

  无独有偶,秦皇岛一中四年级的李沣妈妈是在孩子的鼓励下报名参选家委会,她同意李国霞的观点,有的老师并不会因为自己家长委员会主任的身份,就会给予“特殊照顾”,相反,她的孩子却经常因为淘气而被批评。“其实就是凭股子热情在做,如果变成‘我为了让老师照顾我们家孩子’,绝对变味了。”

  目光再放到辽宁,“孩子真的需要么?”“这个价钱能接受么?”这些都是过去让沈阳市某初中任教的90后教师马慧羚头疼的事儿。但有了家委会,这些敏感的问题反而免了不少尴尬。“现在凡是过钱的事情,老师是不直接参与的。家委会会把账单晒到家长群里面,保证公开透明。” 马慧羚说。

  “每个家长心中都该有杆秤,即使官居高位也是家长 ”但她也有担忧,因为竞选不是公开投票选举,而是由内部指定,这就让在部分家长中有质疑这其中是否有“猫腻“。而回到舆论风暴眼,外界也一直在争议:根基不稳的现存家委会,怎样才是它最公平、合法的竞选选举方式?

  

  北京市朝阳区某幼儿园家委会成员正在开会

  不竞选反而成误区 家长委员会选举的正确姿势该怎么摆?

  在记者走访调查多位家长、老师时发现,多数家委会选拔的第一条标准是:你是否愿意关心孩子,对班级管理有热情,且必须是长期性的;其次才是愿意牺牲自己的部分时间和精力。

  一位不愿透露名字的北京市某中学校长说:“经济条件不错的爸妈们,往往很积极。但相反,综合条件稍差一些的家长,往往只是看得过去就行了。”

  因此,在班级竞选家委会时,往往有些家长选择“沉默”,持无所谓的态度。

  但也有其它的选举方式,申郁被选举为会长就没那么复杂。

  “每个人都站起来,介绍我是谁的家长,职业有人愿意说,有人不愿意说。”“也有人介绍我平常工作忙,我没那么多时间……”

  但在多位教育专家看来,目前的家长委员会公选,还刚刚起步,舆论应助其走向完善。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家长委员给予外界的呼声应该更加积极,家委会选举,舆论更应该关注通过公开选举建立家长委员会的困境。

  但为何又出现部分家委会成员多为老师指派的现象?一位山东济南某实验班的班主任向记者说出了她的看法:“按程序来说,家委会该由家长民主选举产生。但现实情况并非没那么简单。有时家长间往往并不熟悉,选举缺乏根本的依据。”

  “更应关注家长委员会到底该怎么选出来,家长委员会选出来之后怎么运行。”熊丙奇认为,选举是否只是走形式,最终是不是仍由校方决定家长委员会人选,这才是问题的核心。

  异化的家委会该如何回归本位 ?专家:人情味少不了 但仍需要制度约束

  

  山东省济南某实验中学正在给家委会成员讲解学校相关规定

  北京史家小学德育主任李娟说,家委会应该是家长教师协会,家委会的组织要注意规范性,学校也要引导其发挥作用,而不应该成为帮老师做事、打扫卫生、收班费的“打杂会”。

  既不能成为义工队,但也不能成为名利场。家委会在参与学校事务时,到底该如何把握参与度?“有时候,家委会提出一些需求,我们真的达不到,但他们非要去做,互相不接受。该听谁的?”北京101中学校长熊永昌前几日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这样谈到,目前家委会最大的问题是,缺乏规则和条约,比如跟学校沟通的边界在哪里。

  “相关部门,应有相应的制度层面的规定,至少出台一个方向性的指导意见。”

  可制度虽缺乏,但在李沣妈妈看来,孩子的日常活动都是很琐碎的事儿。“哪个制度能鸡毛蒜皮到这种程度?”她向记者举例说,比如为保证每个孩子都能收到元旦礼物,经费仅有不到100元,有时需自掏腰包搭上些钱。在实体店里面,很难买到便宜又好的东西,她和其他成员只能想方设法地在网上去淘,然后在家长微信群里商量“晚会时本子怎么发,橡皮要怎么分配合理”……

  家委会本是建在学校与老师、孩子之间的一座桥梁,但如果运营不利反而会成为一堵墙。 虽说很多学校的家长委员会成立已久,但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多数家委会、有点“虚”,“层次浅”,“桥梁”和“监督”作用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而直到现在,家委会风波虽至如此,但仍有人“乐”此不疲,暗中观察。

  最近,张丽萍收到一条远房亲戚的短信,咨询她自己是否也值得竞选。她思前想后,最后还是删掉了那条长达几百字的“利弊分析”微信文字,只是简单地回复了句:只要为了孩子好,你自己决定。

  (应采访者要求,张丽萍、李强、马慧羚、李沣均为化名)


·上一篇文章:幼儿园阶段即开始疯狂培训 谁制造了家长的教育焦虑
·下一篇文章:数字化时代下 书法教育的危与机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www.dezperado.com//www.dezperado.com/news/jiayugc/1811224415565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