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英文先读莎士比亚是最好的选择吗?

学习英文先读莎士比亚是最好的选择吗?


来源:家长学院  文章作者:佚名

学习英文先读莎士比亚是最好的选择吗?
   现在的英文读经里面涉及最多的作品可能是莎士比亚的作品。莎士比亚是当代英文经典学习的一个选择。相比任何现代英文文本学习而已,学习莎士比亚已经很好了。然而从精益求精的角度而言,可以有更好的选择。
   这两百年来,大家都会认为莎士比亚是最伟大的英国文学家,或者说是诗人——然而这个说法是有些问题的。莎士比亚在英语文学史上地位的迅速提升,只是从十八世纪下半叶或者十九世纪开始,人们开始认为莎士比亚突出于其他同时代的或者更早的英语文学作家。但其实在莎士比亚那个时代,他的作品广受欢迎,这个没有问题。但是当时没有人认为他是最伟大的文学家,或者最伟大的诗人,在他死后150年内,也没人这样认为。
   在莎士比亚的时代,剧作家的地位并不很高,因为那时的戏剧只是给大众观看的流行作品,能去英国剧院看戏的观众不需要很有钱,甚至穷人、学徒都可以花很少的钱,在剧院里面待一天,去看戏。基本上莎士比亚当时写戏剧的一大动因是为了谋生,有时候为了一些特别的原因,他才可能花较多的精力认真写一些戏剧。就他个人而言,他在文学上的诉求是希望自己成为一名诗人,而不是戏剧家,写戏剧对于他来说基本只是一个谋生的手段,而他在诗作上,他确实愿意花很多精力。他的第一部诗集Venus and Adonis大概是1590年写于伦敦。那时因为一场大瘟疫的爆发,所有的戏院都关闭,他就有了比较多的时间,当时他就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写了这个诗集。
   1592~1594年,莎翁写的两部长诗,前一部Venus and adonis和后面的The Rape of Lucrece都是他自己出资印刷出版的,颇费心血。而他从来没有主动去出版之前他写的任何戏剧,那些以前出版的莎士比亚戏剧都是别人盗版而出,他也不想去发表这些剧本。不过有人认识到这些剧本可以赚钱,于是就结集起来去出版,但都非出自莎士比亚本人的意愿。现在莎士比亚最著名的十四行诗作品,也不是他要求出版的。这些十四行诗陆陆续续写于1580年代或1590年代,最后出版是1605年,但不是他要求出版的。莎士比亚曾经要求出版商给他出版的只是这两首长诗,这也是他自己个人最看重的作品。
   我们现在看这两部莎士比亚自己最欣赏的长诗作品,跟拉丁语文化都有关系,里面涉及到早期罗马神话或者历史。前面的一部Venus and adonis是罗马神话里的神,后面的The Rape of Lucrece露克丽斯受辱记是取材罗马历史,也即莎士比亚最看重的这两首长诗都是和古典文化相关的主题。
   莎士比亚一个非常令人惊异的才华是,他写的戏剧题材广泛,跨度极大。我们来看其中有一部戏《仲夏夜之梦》,现在有很多读经儿童也在读。这部戏有特别不同的价值,举其两点:第一点,这部戏几乎可以肯定他是为一个非公开的私人演出所写,大概是为宫廷婚礼所写,他当时大约是倾尽心血去完成这部作品的;第二点,这出戏剧的场景是放在古希腊时代国王Theseus的宫廷中,这点可以说其中表现了欧洲文化中希腊-罗马文化这一支的主题。同时我们要注意到这个Theseus也是乔叟的作品《坎特伯雷故事》中第一个故事里面的人物。由此可见,在莎士比亚最为重视也最用尽心力写作的戏剧中,他直接用这个人物建立起他的戏剧和乔叟的作品的联系。我们再回顾刚才所提到的莎翁诗作:莎士比亚最喜欢的这两部长诗,其中用到的诗律也是乔叟特别使用过的一种诗律——即使从最表面的层次而言,莎士比亚同时代的作家、评论家都会从这种形式和他戏剧的主题一眼看出,莎士比亚本人是希望以此把自己归属于乔叟这一学脉,他最重要的作品中都与乔叟的作品发生某种直接的关联。
   莎士比亚戏剧写作风格的重大转变,一般而言是在《哈姆雷特》之后,或者从《哈姆雷特》已经开始。大概在1600年的时候,哈姆雷特里面以及他之后的戏剧里面,就有了更多的更黑暗的,或者是更令人迷惘/迷惑的成分,这种成分跟现代人有很多吻合,我们所处的时代也是这样地令人迷惘。我们看到在莎士比亚早期写的一些悲剧, 罗米欧与朱丽叶,虽然它最后也是一个悲剧,大家可能也会流泪,但是这种流泪不完全是因为悲伤,而在悲伤之外更有一种灵魂上的升华与感动,让人感觉到人性的完美。但到莎翁后期的这种悲剧,从哈姆雷特之后,像麦克白,里尔王,读后你真觉得这个世界怎么如此混乱,简直是灾难。
   我们如何来理解莎士比亚的成就以及他作品在1600年之后的变化呢?
众所仰望之文学巨匠——斯宾塞
   为什么莎士比亚的作品在1600年之后一下子有这么多暗色?这不是只读莎士比亚的作品能够了解的,如果你只是看莎士比亚,就好比管中窥豹,不得其解。你需要了解莎士比亚生活的背景,他所处的社会情况,因为他作品风格的变化反应了整个社会变化的大背景。
   莎士比亚只是伊丽莎白时期众多作家之一,而并非那个时代独一无二的文学人物。作家们互相阅读彼此的作品,也都受到社会的影响。所以应该结合整个社会历史背景去看莎士比亚,才能对莎士比亚本人的成就以及他的作品有更好的理解。
 
   这里我们来回顾那段时期的历史。大概在1600年之后,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里好像改换了色调,从明亮变得晦暗。这样的变化不仅仅在莎翁的作品里发生,在他同时代的作家里都有类似的现象。
   再来通观看看伊丽莎白时代,大概从1580年或者再早一点开始,出现了文学作品的大繁荣,有大量的戏剧、诗歌以及散文产生,一共持续约25年左右,这被称为伊丽莎白文学繁盛时期。
 
   我们说伊丽沙白文学的繁荣是和之前的境况相比。从1470/1480到1550年之间的都铎时期[ 英国的艺术和建筑从中世纪转入文艺复兴的时期]英语文学也是很繁荣。大概十六世纪中叶,英国面临巨大的危机,当时的危机和一个人有关——这就是享利八世。从英国历史中大家会了解到,亨利八世结了很多次婚。但当时教会是不允许离婚的,除非得到教皇的同意。因此他决定把教会驱逐,做教会的首领,他就可以自己去做教皇。然而这导致了英国社会急剧的宗教冲突。当时基督教新教也开始进入欧洲大陆和英国。当时在英国社会有内部,在天主教和新教之间,在天主教和英国公教之间,产生了可怕的宗教分裂于冲突。
   斯宾塞真可谓是现代英语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和文学家(如果把乔叟归为中古英文的传统的话),尤其是在伊丽莎白时代,他是毫无疑问的文学巨匠。像莎士比亚这样的作者,他们的写作几乎都是仰仗于 斯宾塞的成就。
  在斯宾塞之前的诗人,他们都追随乔叟;在斯宾塞之后的诗人,当然他们也都追溯乔叟的传统,但是他们几乎都是仰仗于依赖于斯宾塞的作品去追溯这样的传统,或者说是直接依赖于斯宾塞。在那个时代,很显然,每个人都在追随斯宾赛。莎士比亚也在试图追随斯宾赛。斯宾赛个人对此也非常清楚。
   虽然,从某个角度来看,莎士比亚也有非常令人惊异的才能,他也非常非常聪明。但遗憾的是,他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他的写作主要依靠直觉和灵感,而且斯宾赛在学问上的高度和深度都是莎士比亚所不能及的。
  
   以斯宾塞的不朽名作“Amoretti and Epithalamion”(《小爱神》和《喜颂》)为例。像所有杰出的诗作一样,这部反映私人情感的作品在非常个性化的同时又超越了“小我”的限制,诗句间闪烁的纯美光芒让所有读者都感到心灵的震颤。斯宾塞经常有意地使用一些古老的英语用法,以表明他对传统的追溯和向往。他非常崇敬英语文学的开创者乔叟,在作品中时常提及乔叟是他的文学上的精神导师。
   我们为什么可以这样评价斯宾塞呢?因为他的出类拔萃,他能超于其他诗人之上是因为他诗作本身的力量。当时的诗人对斯宾塞都有这种认识。
   我们可以作这样的一种小结,谈到斯宾塞和莎士比亚的区别,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区别是斯宾塞在头脑当中很清楚他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他也认为当时的皇后应该听他的话——像所有传统的君王一样尊重一位有洞彻力的诗人。他一生中一直有这样的期待,期待社会能够从走下坡路的状态回升。因为印欧古典文明中有这样的观点:听从一位真正的诗人的教导,整个社会能够从一种下滑的状态恢复到逐渐健康的状态。这种诗人对自己的社会责任感的认识其实非常接近于传统的、古老的印欧文明中正常的诗人应该有的状态。相比之下,莎士比亚一方面他是写戏剧谋生,他或许也希望对社会有些影响,比如通过写诗,但是他没有一种这样的概念或者感觉,“自己要作为一个诗人要去拯救这个社会,国君因为我是一位诗人就应该听从我的建议。”他没有这种想法,从我们现代人来讲,如果听到一个诗人有这种想法,可能觉得也是很疯狂的。但实际上这正是古老的印欧文明的特点。  
   1600年之后,斯宾塞的去世导致了英国文学史上的重大转折。作家中普遍呈现低落的情绪,原因只是一个,因为斯宾塞去世了。因为当时所有人都在仰望着他,追随他。然而如今大师已逝,无人可以追随。所有人都陷入迷茫与低谷中。
  假如你真的可以读懂斯宾塞的作品。他绝对不仅仅是他所在的“那个时代”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他就是——那个——最伟大的——文学家,在他那个时代,或者在整个英语文学史上,当时的诗人或者文学家,他们都仰望他,都追随他。
   当然英文读经最终的理想状态,还是要去阅读乔叟的作品。乔叟的文学成就几乎可以比拟其他文化中古典文化里面最高的成就。但因为英语本身并非古典语言,因此乔叟的语言比较难以作为一个起点。而斯宾塞的语言是早期现代英语,和现在差别不大的。从某种角度来讲,斯宾塞的作品也可以说有类似与乔叟那样的文化高度,而且他是一个非常接近古典的作者。对于现代人而言,这几乎无法企及的。

|<< << < 1 2 3 4 > >> >>|


·上一篇文章:孩子如何精读英文原版书
·下一篇文章:语文写好优秀作文“六秘籍”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www.dezperado.com//www.dezperado.com/news/fangfa/14771430402428.htm